代表作品
APEC国礼中,入选领导人礼的是雕漆工艺的“四海扬帆鼎”;配偶礼设计的是有凤来仪捧盒。
从选材料,几经挑选,最终决定为景泰蓝和雕漆。然后是定题材。领导人礼,她想了很久,决定做船,既是表现合作、同舟共济的关系,又有大海,代表环太平洋。“这样,我们国家的传统纹饰都能用上。”在器型上,选了鼎。这份国礼虽小但是要有分量,要响当当的,所以就想用鼎加上对观念的诠释。至于有凤来仪捧盒,取的是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’之义。不霸气又很大气,作为女性礼品,既要表现出大国的威仪来,又要有女性的柔美在里面,以一种包容的心态,给他们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寓意。”
APEC鼎——正面
APEC鼎——侧面
APEC鼎——背面
殷秀云大师凌晨进行最后调整
有凤来仪捧盒
有凤来仪捧盒——制胎
有凤来仪捧盒——掐丝
有凤来仪捧盒——点蓝
七宝烧之松
七宝烧瓶子的图案取自于宋代的枇杷山鸟图,一只翘尾引颈栖于枝上正欲啄食枇杷的绣眼鸟,使得枇杷枝仿佛随着他的动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颤动,画面静中有动,妙趣横生。画面底色特意选用了古旧宣纸的感觉。这是中日文化的第一个结合点,中国工笔花鸟题材与日本七宝烧技艺的结合。
作品考虑到在居家等展示空间的摆放问题,由于体积小,单独摆放不会出彩,如果进入墙面装饰,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。此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壁瓶装饰法。但若只是简简单单一只瓶子,却又稍显寡淡,回味不足。于是瓶中插花,成为了第一选项。以画面的形式,将四时之景代入真实的七宝烧瓶子。此处是中日文化的第二个结合点。
七宝烧之少女
本件七宝烧的载体是一件颈饰,掐丝点染之外还加入了银箔。借用了一位妙龄藏族少女,将她胸前的配饰换成精致的七宝烧,整体依旧显得清丽脱俗。
七宝烧之宝相花
七宝烧始于佛教梵语中的译词,此处采用了佛教中的宝相花作为图案进行设计。整个脱胎七宝烧完成之后,依旧考虑到其在日用生活中的生命力,于是为其加入了更加实用的功能。延续了宝相花的设计思路,采用莲台作为底座,成为一盏可以移动的明灯。安放在居室一角,成为温暖明亮的记忆。
前门氧化锆筷子采用磨具成型、机械加工,可大批量生产,成本低,售价低,材料卫生、消毒方便、易于大众安全消费。
“一”字茶具组由一壶四杯组成,源于中国汉字。以“一”为始,将事物的伊始融入其身。 “一”作为壶的把手,结合圆润的壶身,寓意把握乾坤,更有一壶在手,笑论长空之感,顿将品茗人的气宇尽显无遗。
整体造型取自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意,并加以创新。以康熙御书“天下第一福”为中心,此“福”暗含“子、田、才、寿、福”五种字形,寓意“多子、多田、多才、多寿、多福”。明黄的壶身覆满祥龙,缠枝藤蔓繁花盛开,色彩浓淡相宜,华美俊雅。品一杯清茶,享宫廷之福文化。
以老北京茶壶为设计原型,绘以按照曹雪芹《南鹞北鸢考工志》复原的风筝家族图谱中的比翼燕,“在天愿为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。”两只燕子不但拥有绚丽的色彩、传情的神态,更拥有生动饱满的精神世界。每只杯子上都是两只比翼燕四目相对,体现“喁喁多深情,绵绵无尽意”的图谱画意,那种四目相视、低声细语的含情画面,有一种瞬间跳脱出来的感觉,触动了心弦。
主体图案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的传承人之一,费保龄老先生绘制、提供。
城楼的身影矗立百年,历史的沉淀化作笔墨的晕染。时光荏苒,青花魅力不减当年。城楼壶身的造型古朴,附以飞檐壶盖的优美轻扬,古韵今风,茶中也有历史的浓香。
器形设计选取满族传统文化符号,以清新的莲花花瓣进行装饰,辅以阴阳雕刻的满汉双语吉祥文字,再配以华贵、稳重的青釉,使得原本普通的茶具,充满了温润的禅意,带来宁静的享受。
此产品将传统的满族文字元素、民族元素、古都元素融入到茶具设计中,在品茶时可进行加热、烹煮,别有一番情趣。除了作为一款茶具的使用,还可把装饰满文雕刻的底座,变为一款别致的香薰,为生活平添雅韵。
北京多门,有城门、宫门、衙门、营门、庙门、店门、宅门、院门、园门、房门,门之丰富天下无双,每道门都有个门限,每个门限都有自己的生活,生活的追求无外吉祥喜庆,最好开门见喜。
以前门之“门”为原点,壶身就是一扇打开的大门,喜字剪纸居中,真乃 “开门见喜”。喜字剪纸从上到下,有喜鹊登梅“喜上眉梢”,牡丹花“花开富贵”,荷叶“合合美美”,鸳鸯“恩爱夫妻”,莲蓬“多子多孙”之意。双双披着喜字的杯子,展现四海升平的喜庆生活。主体图案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剪纸传承人之一,张秀兰大妈设计、提供。
通体采用纯黑,既是五行之水色,又是书画的墨迹。似篆似草的 “门”字提梁,是前门的汉字符号。壶盖上的飞檐欲为墨壶点睛,与门字提梁交相呼应,汉字“前门”的图案诠释令壶型雅致灵动。
杯身门字纹样采用篆刻技法中的阳刻,字体突出杯身,线条洗炼,手握把玩,更能体会到浓厚的中国意味。前门为型,壶黑象水,水为财,水到财至,不亦乐乎。
青韵
青韵
事事如意茶具组
筷乐北京 门墩 金鱼筷架
她的后期作品擅长将多种材质、多种形式相结合,不拘泥于固定形态。平面设计出身的她,拜师牙雕大师李春珂,学习雕刻技艺,完善自己的立体造型思维能力;与日本人间国宝高桥通子老师学习七宝烧,充分领略中日文化中的异同,不仅在设计情趣上,在材料研究、结合等方面也有独到地见解。“静思潜学,知行不二”是她在设计中贯穿的精神。
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现代生活、科技时尚相结合,作品受到国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,在大型国际会议上采用,受到北京市政府的表彰。2015年设计作品荣获国家艺术基金,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的资助。
马小申在工作中以严格著称,不仅是对自己和设计师要求严格,在打样儿和制作现场也非常严格。她能准确地捕捉打样儿阶段材料变化的特点,对设计稿进行再创作。
她每到一个地方必去博物馆。“有的人比较费解。到美国就有朋友问我,小申你不去买东西吗,为什么在博物馆待这么长时间?我觉得不能每一个人都像我一样对这些东西感兴趣,因为不可能培养所有的人都当设计师,但是如果通过我设计的产品,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艺术,那简直是太好了。”
设计师与所设计的作品之间的交流,也是人与物之间的交流。如果有一天我不再认为自己做的东西有什么不好,那我的设计生涯也就到头了。所以今天我还是觉得挺欣慰的,发现一些小问题,还可以改进。”
在马小申的理念中,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物应该是美的,因为美的东西会使人身心愉悦,而这种愉悦会传递给他人,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环境。“把过去高高在上的皇家工艺、传统工艺美术品带入生活中来,我不希望这些东西到最后只是一个物件儿,我希望它是一个活的东西,一个会说话的东西,一个能与你交流的东西,一个能传达出一种感情的东西。”马小申说。
在马小申看来,现在日常家用的东西不美,整天看人就麻木了,小孩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,再没有艺术的熏陶审美能力就会降低。“我总想,能不能从我开始,建造这样一种环境,借助传统美术来打造提升日常生活中物品的美感,这样才是正真把传统的工艺美术与现代结合。我希望今后大家生活在一个充满美的环境里。”